EN

家长请注意:别让"不合理信念"毁了你和孩子的幸福


2020-04-22 11:44  首都教育  浏览量:420

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,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付出,并不一定得到孩子的认可,相反甚至会引发矛盾、隔阂与冲突,家长因此愤怒苦恼,孩子也委屈抱怨。你知道吗?问题根源,也许正是“不合理信念”在作怪。下面就让我们听听心理学特级教师是如何为我们支招吧。

什么是不合理信念

不合理信念是指个体内心不现实的、不合逻辑的、站不住脚的想法和认识,即那些以偏概全、以点代面、灾难化、绝对化、标签化等不合理信念。它往往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的负性自动思维,对我们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。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和识别这些信念的不合理性,仍一味坚持按照这些信念行事的话,就会出现问题。

不合理信念之一:绝对化要求

这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,对自己、他人及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,它通常与 “必须”“应该”这类字眼连在一起。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和人际冲突中,因为周围人和事,都有其发生、发展的规律,是不可能完全按某个人的意志去表现和发展。

比如坚持“我是他爸,他必须听我的话”这样的信念,就有不合理的地方。因为孩子也是人,孩子要长大必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,假设一个孩子真的永远听家长的话,那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,都是很悲哀的一件事。

还比如有的家长有“孩子在家学习必须专心不能分心”这样的信念,一旦看到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就很生气,批评指责。其实,学习分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,和孩子的年龄特点、学习时间、学习内容、个人身心状态以及学习环境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,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,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求孩子“你必须专心学习不能分心”。

家长可以把“应该”“必须”这类的词语改为“希望”“努力争取”之类的词语。想控制我控制不了的东西,是我们痛苦的根源,正如我们希望成功,但并不能确保每件事情都成功一样。这样想会摆脱绝对化要求的束缚,增加心理自由度,也便于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和孩子,促进亲子和谐沟通。

不合理信念之二:过分概括化

这是一种以偏概全、以点代面的不合理信念,既可以是针对自己也可以是针对他人。比如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,就认为他“啥都不行”,或者孩子说一次谎,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个不诚实的人等。

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在家学习时,非常焦虑地说:“他就是不努力,整天都想着玩,根本就管不住自己”。孩子则很苦恼:“他们老唠叨,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一点都不学习,那成绩怎么来的啊!”其实只要认真琢磨,家长这些话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和很大的夸张成分,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现状的不满和抱怨,实质上可能是基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要求。

不要以局部去代替整体,不要以个别的表现去评价整体的人,把某人做的事情和他本人分开。如“孩子在线上听课时有些分心”而不是“孩子就是不能安心学习。”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,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不完美或缺陷的事实。

不合理信念之三:糟糕至极

这是一种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,就认为是非常糟糕,甚至是一场灭顶之灾的想法,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。比如有同学说:“这次考试没考好,我就完了”,这就是典型的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。

因为事情都是动态发展的,对任何一件事来说,都可能有几种结果发生,生活中除了大是大非的事,很少有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糕至极的。一次考试没考好,不代表整个人生就完了。所以,当我们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情而悲观痛苦时,想想是不是陷入了“糟糕至极”的不合理信念之中。

不合理信念之四:读心术

这是一种即使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,也以为自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的信念,比如看到孩子学习不专心,就说:“我知道你就是不想学习,只想着玩”等。这都是没有求证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就做出的主观论断,觉得自己最了解对方,坚信这就是事实,而且很多是习惯化的自动思维,不自觉就会这么想。

如何摆脱不合理信念

当我们感觉痛苦和烦恼时,要有意识地觉察和识别让我们烦恼的想法中有没有绝对化要求、过分概括化、糟糕至极等问题。我们可以向自己发问,比如:我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我自己的这一观点?

也可以用夸张的方式,把自己信念的不合理之处、不合逻辑、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自己看。如:有一名同学认为“我长得不好看,别人总在说我的不足。”可以用第三人称进行夸张的自我质辩:

你走到哪里,别人什么都不干就在注视你、议论你(不是)

你周围人不干别的都在说你的不足,议论你(不是)

你班里同学都注意你、总在说你(不是)

到底有多少人议论你(有些同学)

你听到他们说了你吗(没有)

那你怎么说别人都在议论你(好像并不是这样)

逐步细化问题,最终发现自己的观念并不合理。

孩子在家学习,毕竟不是在学校,时间安排有些弹性也很正常。家长不能根据自己的不合理信念,要求孩子的行为处事。家长要多听孩子的心声,配合学校的安排和建议,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作息时间表,增强孩子的控制感和效能感,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良性发展的内在力量。

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、得到鼓励赏识的愿望,家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,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,提高孩子的自尊、自信和自我效能感,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力的心灵支撑和唤醒,是最真挚、温暖和智慧的爱。

微信图片_20190823090209.jpg

冀教育
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
  • 输入分数,一键匹配录取院校
  •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其他方式登录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