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浙江专业+院校的考录制度可能产生不利影响


2019-06-20 11:49  新浪高考  浏览量:524

2014年下半年,浙江省一发布高考[微博]综合改革方案,就引发了社会热议。其中一项改革内容,就是考生按“专业+学校”填报志愿,而不是此前的“学校+专业”。对此,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一改革会有利于提前培养学生的“专业”意识和兴趣,同时也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,突出专业特色优势。

在我看来,“专业+学校”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,对学生、中学、高校和社会都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,需慎重实施。

第一,对学生而言,这一志愿填报方式,高估了学生明晰自己专业意向和规划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。实际上,在读的大学生都很难确定所选的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读、能读好的。即便是在择校、选专业更为自由、自主的美国,这一情况也普遍存在。另外,按试点的选考制度推算,很多高中生会在高三集中精力,以便拿下只有一次考试机会的语文和数学,便会在高二完成选考科目。这就意味着高一就得确定大学专业和所选科目。15岁上下的高中生,人生阅历尚浅,又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及体验,如何能保证他们作出科学、理性、可持续的专业选择?

第二,中学教师难以胜任指导学生选择专业、规划人生的工作,新学校或“穷”学校更会如此。现在中国的多数高中教师,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,学习、生活经历是沿着“中学——师范大学——中学”的发展轨迹,对于非师范类大学和专业的职业发展没有切身体会,难以精准地指导中学生规划职业发展道路。如果借助中学校友来推动这一工作,又会因校友资源的强弱,加剧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两极分化;如果让教育咨询机构介入,就会出现“富裕家庭子女或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学能更好地选择专业和规划职业”的现象。

第三,因为“专业+学校”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,高校会在招生专业设置、优势的冷门专业、通识教育体系等方面均出现问题,甚至是危机。

首先,各个高校,因学科基础不同,其招生专业名称差别很大,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。例如,有学生想学金融,假设他的意向高校是“北京大学[微博]、清华[微博]大学[微博]、中国人民大学[微博]、中央财经大学[微博]”,结果他会发现这4所高校金融学的招生专业名称并不统一,分别是“工商管理类、经济与金融(国际班)、金融学、金融学”,他该如何填写所报专业的名称?即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,这名考生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:假设最后是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录取他,但人大招办可能还会陷入困惑,不知该把他录到哪个学院,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学院和中法学院均开设了金融学专业。

其次,有些“211工程”高校会因这一改革,陷入招生困境,因为这些高校是“冷门专业很强,热门专业很弱”。基于现实考虑,多数中国家长[微博]会让考生选择就业地方好、工作强度小、发展前景宽、社会地位高的专业;那些基础性专业,尽管是国家急需,但因就业面窄、发展前景差、工作条件艰苦、可能损害身体健康,也会陷入生源危机。以美国为例,冷战后,很多大学的核物理相关专业就曾面临本土生源不足的问题。

第三,这一志愿填报方式,会损害“通识教育”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。进入21世纪后,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逐渐意识到“专业化教育”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。面对建设“世界一流大学”的重任,不论是综合性大学,还是工科性大学都在力推“通识教育”。如果按“专业+学校”录取学生,势必会弱化重点高校的“通识教育”,可能会出现“985工程”高校人才培养的“职业教育化”。

第四,“专业+院校”的考录制度,会限制高校的转院系、调专业政策,因而损害招生制度的公平,或是损害学生的个人利益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。实行这一制度,就意味着对专业的选择先于对院校的选择,高校的提档线不再重要,一所学校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分差可能会从20分左右增加到50分以上。如果将来不分批次的改革方案落实,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分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。到那时,同一分数,可能既可以进入省属高校热门专业,也有可能进入“985工程”高校的冷门专业。如此一来,学生、高校、社会将陷入两难境地。如果同意转院系、调专业,就会形成招生的漏洞,即会有低分考生以冷门专业进高校,而后通过转院系到热门专业,进而有损招生的公平;如果不同意,很多学生会在绝望中自暴自弃,随波逐流,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,损害学生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。

  (孙世鳌 作者为北京大学博士)

c6c3545061aaf3b61a72d25e914f25fd.jpg

冀教育
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
  • 输入分数,一键匹配录取院校
  •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其他方式登录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