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人民日报推荐的9个家庭教育观


2022-09-22 09:50  人民日报   浏览量:607

图片

哲学家柏拉图曾说:“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,决定他后来往哪走”


人都是这样,成年后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倒影,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,长大后就会走上什么样的路。父母前半生在教育的土壤里种下什么因,后半生就会在孩子身上结出什么果。

 

教育上的错误比其他错误更让人追悔莫及,孩子并非试验品,只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,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。




01

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


图片


英国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里,导演花了60余年跟拍14个孩子,从童年到老年,每隔七年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。


通过记录发现,那些从小缺乏父母关爱、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,长大后都变得不相信世界、失去梦想,生活一片迷茫;而那些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,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长大,成年后普遍拥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凡的见识,最终都能幸福过完一生。


由此可见,好的家庭教育是缓缓的溪流,温和而自由,却浑然而有力。怎么穿衣吃饭,怎么与人交谈,怎么高兴生气,怎么对待父母亲朋,怎么读书看报···每一个生活的瞬间,对孩子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


教育好自己的孩子,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。父母的教育理念、教育方法、教育方式都是一种言传身教。


以身作则、陪伴左右、教导有方的父母,孩子内心阳光充足,独立自信,善良却富有责任感。而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当“甩手掌柜”的人,多年后都在费尽心思去填补曾经留下的漏洞。


在孩子成长道路上,缺席了第一责任人的父母,往往最后都会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。




02

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


图片


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,结果显示:经常挨打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数,比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智商平均数低20%,而这些,还只是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来源之一。


如果你只是认为拳头和巴掌是家庭暴力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

忽视孩子、冷嘲热讽、当众指责···这些新型的家庭暴力正在一步步摧毁我们孩子的心理防线,它是一种更加难以承受的“精神折磨”。


没有伤痕、不会流血,无论暴力以何种形式出现,对孩子精神和心智的伤害都是巨大的。


我承认的确会有情绪失控、满腔怒火的时候,但请记得,父母需要向孩子表达的是“需求”,而不是“愤怒”。


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场“以大欺小”的权威对抗。




03

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


图片


心理学家李玫瑾在研究了上千例罪案后,得出一个结论:“孩子的问题,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”。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,都和父母有关,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。

 

在我们的社会中,因为与父母发生口角或矛盾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甚至放弃生命的事件不要太多,但很多父母就是不明白,不过一件小事、一句批评而已,何止于此。


要知道,孩子的世界很小,父母占据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,父母的打压和否定,只会让孩子的世界慢慢崩塌。

 

更何况孩子比大人更爱面子,当TA觉得丢脸,心里的羞耻感,超乎我们的想象。


长期的不尊重,会让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,并出现自惭形秽的念头。

 

孩子犯错,不要只顾着责备,要教会他认识问题的根本;教育孩子,不要总翻旧账,更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。


真正的教育,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舒适,而不是狂风暴雨。




04

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


图片


“我根本不想画画”“我一点儿也不想拿奖”“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”,以上似曾相识的话是否曾经出自你孩子的口。那么这些呢:“我们都是为了你好”“听妈妈的就行”“就按我说的做”···

 

幼年时,尽管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,但他们有选择的权利,父母只需要认真引导即可。


成年后,孩子逐渐会拥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,也会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,父母更应该给予他们选择生活的权利。

 

不曾商量的教育,不是爱,只是对孩子的不尊重。


别再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,干扰孩子的人生,更没有必要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好,扰乱孩子的生活节奏。

 

没有选择权的孩子,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我。父母要学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,尊重孩子的选择,陪TA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,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方式。

 

你给了孩子选择,就是给了孩子信任,有了这份信任,孩子就会对自己的选择更有担当和责任感。




05

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


图片


《开学第一课》中,董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你选择了赚钱,不去管教孩子。等孩子长大了,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,都抵不过TA败家一年。”


父母常常以为,只要让孩子“吃喝不愁、衣食无忧”,学校有老师教导,自己在教育上放纵一点也无妨。殊不知,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因为物质被宠坏的小孩,他们身上充满了骄傲和不安全感。


物质带来的是生活上的富足,但缺少陪伴和沟通的教育,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匮乏。


抚养孩子最高明的方式,不是物质上的绝对满足,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让他的内心活得充实。与其送给孩子昂贵的礼物,不如在闲暇时间,静静坐下来,认真听一听他的内心世界。


家长一定要知道,对于孩子的成长,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,高质量的陪伴和守护胜过无数财富,孩子在内心富足的家庭,更容易获得尊重、爱与自由。




06

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


图片


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讲过一件小事:在他小时候,村子里经常嘲笑他,只因他相貌丑陋。学校里甚至还有一些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动手打过他。

 

由于时常被欺凌,他回家大声痛哭,母亲得知此事原委后,告诉他:“儿子,你不丑,你五官和四肢都健全,丑在哪里。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,多做好事,即便是丑,也能变美。”

 

很多年后,莫言去了城市,依然有人会因此嘲笑他,每当此时,想起母亲对他说过的话,便也能心平气和的应对,再也没有惧怕过流言蜚语。

 

父母的引导,影响着孩子的性格;父母的教育,决定着孩子的命运。一个孩子的性格是在慢慢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,依赖于每个人的成长轨迹,也决定了孩子的未来。


而决定孩子最终性格的,一定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熏陶、来自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脾气、来自亲密关系中家庭的和谐氛围。

 

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,镜子中不仅有“你”也有“我”。




07

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 


图片


心理学上,有个“罗森塔尔效应”:在一批学生里面任意选取十个人,告诉他们是学校里最有发展前途的人。几个月后,再来学校调查时发现,这十名学生不仅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,而且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了。


由此可见,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,并多多夸奖他,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。


反观现实生活中,“妈妈,你为什么总看不见我的优点?为什么总揪着我的缺点不放?难道我真这么差么?”直击心灵的三连问,喊出了众多孩子的心声。


成功父母和失败父母最大的区别就是:前者将孩子的优点和对的东西挑出来放大,而后者就是一眼又一眼的看到孩子的缺点,不断贬低。


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,多一份肯定和鼓励,才能帮助孩子成就自己。无论孩子多大,最能治愈他们的,始终都是父母的认可。




08

言传又身教 教子亦教己


图片


教育学佳霍姆林斯基说:每一瞬间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;你教育孩子,也就是教育自己,并检验自己。


我们当父母的对了,孩子自然就对了。如果把孩子比如成一张白纸,那么父母是作画人。身教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胜过言传,所以,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,就是做给孩子看,没有之一。


董卿曾说过一句话:“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很简单,你自己就去做一个怎样的人。”


为人父母,不妨在指出问题前,先好好审视自己,是否在和孩子提要求立规矩时,自己却从来做不到。


教育的难,在方法;教育的根,在父母。




09

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


图片


幸福的人生绝不是千篇一律,最好的教育也并非己所不欲。就像纪伯伦在诗中所说:“你的儿女,其实不是你的儿女。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,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,却非因你而来。”


有父母从孩子出生,就规划好了TA的人生,有时甚至希望用孩子的人生来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。不要让孩子成为替你实现梦想的工具,不要随意插手孩子的人生。


该呵护的时候精心呵护,该放手的时候放手。孩子终有长大的一天,给TA最好的爱,就是让他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,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。


你要知道,孩子在你身边,却并不属于你,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,一定是TA的守护者,而非TA的掌控者。


很认同一个观点:“教育是一场渡人渡己的修行,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。”


• end •


有人说: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像一张白纸,我们父母是第一个往上面写字的人,我们一定要写正确的字,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正确的人。


也有人说:任何生命生来都不是一张白纸,孩子们天生就有不一样的性格、喜好,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些已有的框架中搭配合适的线条和颜色,来让每个孩子不同的生命之画都能够和谐而美丽。


但无论孩子是否是一张白纸,父母永远都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。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在给孩子的一生打基础。


父母的教育观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输出,在遵循这9个基本教育观时,要与时俱进。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中出现任何问题,都是审视关系,审视自己教育观的时候。


冀教育
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
  • 输入分数,一键匹配录取院校
  •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其他方式登录————————